浅谈林下经济的生态文化建设


设置字体大小:【 】 【打印】 【页面调色版  发布时间:2013-12-27 点击次数:


 

浅谈林下经济的生态文化建设

 

储向前

 

 林下经济是近几年农业生产领域涌现的新生事物。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林下经济应从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经营加工、林下森林旅游等方面入手。我认为,作为国家森林公园,应把森林旅游业当作林下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

森林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森林为人们提供木材的功能逐步消退,改善环境及为公众提供观光、休闲、养生、娱乐的功能正在逐步加强。森林旅游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已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林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如何发展森林旅游业?我认为,应该注重抓好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是人类从古到今认识和探索自然界的高级形式体现。生态文化建设应遵循生态规律,把自然、经济、社会与文化相结合,让人们科学认识生态价值,树立生态生产力的理念。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加深,生态文化建设是人类创建新的生态文明之需要,是人的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

 作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优势,注重生态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林下经济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会给大地增彩、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源。以天柱山为例,林下经济的生态文化,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发建设。

 树文化的开发建设

《管子·修权》中记载:"一年之计,莫于树谷;十年之计,莫于树木;终身之计,莫于树人"。树的根、茎、叶、花、果都有其实在的含义。树能构成四季风光不同的景观文化;蕴含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寓意文化;凝聚绿叶对根的情意文化;还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环境文化。树文化是生态文化的根本。树构成了森林,没有森林就谈不上生态,也就没有旅游。作为森林公园,首先要保护古树名木。天柱山对公园内的天柱迎客松、五妹松、探海松、孔雀松、虬龙松等在岩石缝隙中顽强生长的各种奇松以及珍珠黄杨、银杏、潜厚朴、杜仲、南方铁杉、青钱柳等古树名木逐一进行清理、登记、建档、挂牌,定期监测病虫害,安排专人保护,定岗定责。其二要改造林相。如天柱山现有大面积的马尾松小老树,林种单一,既不能构成靓丽的风景,又易发生火灾、虫灾,必须要逐步改造,形成针阔混交、常落搭配、乔灌相间、色彩丰富的林相,以给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其三修整树冠。对部分树种进行人工修整,使其千姿百态。

 二、竹文化的开发建设

 "门对千棵竹,家藏万卷书"。历代文人墨客喜爱赏竹、咏竹、画竹。郑板桥不仅画竹,且留下很多咏竹诗篇。如"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倒,风吹不折";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耐人寻味。可见,竹子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竹子品种繁多,有斑竹、毛竹、水竹、紫竹、墨竹等等。如天柱山的万亩竹海,蔚然壮观。不仅风景优美,使游人留连往返,而且用竹子制造的各类工艺品和生活用品,品种繁多,用途广泛,能形成较长的产业链。生态文化建设形成的系列产品,集观赏价值、艺术价值、实用价值于一身,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石文化的开发建设

 石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人们对石头的赏爱和山水花木有一样的情愫。石头表里如一,可移其位不可去其坚。人们把石头视为友、敬为师、尊其长。所以石文化是生态文化的一部分。天柱山公园内的山体中裸露出各种形象的花岗石,均应进一步开发,给予性格化、伦理化、人性化的塑造,使自然物成为人们的精神崇拜物。一是石名。对形象石逐一命名。如双乳石、阳元石、象鼻石、鹦哥石、霹雳石、八戒石、笔架石、金龟石、皖公神象石等等,有一百余种,千奇百怪、栩栩如生。根据这些形象石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的民间传说。二是石刻。公园内的石刻不可多得,应逐一保护。天柱山山谷流泉的摩崖石刻,在我国大山名泉中极为罕见。这里是一处珍贵的山水文化库,堪称"历代诗书艺术博物馆",是研究我国诗歌书法艺术和历史人物的宝贵资源。李白、王安石、黄庭坚、苏轼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诗篇并题刻在石上。如白居易的"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王安石的"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李白的"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李庚的"天下有奇山,争似此山好"等等。天柱山将此建造成了文化园,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量游人纷至沓来。三是石洞。石洞是石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天柱山的神秘谷是全国花岗岩第一秘府,全长1000多米,洞套洞、洞叠洞,或上下迂回、或犬牙交错。道家称此为福地洞天。有道是:"疑无路时又一路,当低头处且低头;过了明道有暗道,手脚并用才无忧"。这里像一位先哲频频向人们揭示着人生真谛。此外,还有仙人洞、左慈洞、柬之洞、石牛洞、迎真洞、观音洞等几十处洞穴,都是花岗石构成。每个洞有其不同的构造和特点及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四、路文化的开发建设

 路文化是生态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1、步道。如天柱山的游览步道,有石板路、石阶路、木栈道,还有土路、草路等等。不同的路有不同的特点,有奇、有险;有平、有陡;有缓、有急;有软、有硬。路的不同宽窄、不同长度、不同造型、不同颜色,与自然相协调,给人不同的感受。2、栏杆。沿路两旁的栏杆和休息的凳、椅,应建成生态的和用不同材质建成仿生态的各种不同的造型,且具一定艺术性,使人们步入公园便产生一种闲情逸致的感觉和艺术美的享受,同时也能消除游人疲劳。3、凉亭。有木亭、石亭、草亭、砖亭,其建筑风格各一,与自然融为一体。每个亭都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如天柱山有丹砂亭、高隐亭、卜居亭、振衣亭等等。一个亭有一个亭的特点,一个亭有一个亭的文化,供游人休息、赏玩、品味。凉亭一般建在路旁,因此,也是路文化的内容之一。4、观景台。观景台也是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段路设一个观景台,供游客观景、拍照、休息,可消除疲劳提高游览激情。观景台在位置的选择、台面的大小及栏杆、坐椅、站台等都应具有生态化和艺术造型。5、花草。路两旁除古树名木外,还应有各种花草。如天柱山游览步道旁自然分布和人工培植的杜鹃、山马兰、玉兰、瑞香花、天女花、灯笼树等,成为游人眼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丰富了路文化的内容。6、桥。桥有大桥、小桥、古桥、新桥、木桥、石桥、拱桥、平桥、吊桥、索桥等等,形状各异,同样是路文化的内容之一。如天柱山森林公园对古桥进行保护修缮,对新建的桥精心设计,并命好名,增添文化色彩。

 五、水文化的开发建设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高水长,山有水则灵。水是自然元素,生命的依托。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从一开始就孕育着思想内容丰富的水文化,所以水文化是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柱山对公园内的河流、小溪、峡谷、瀑布逐一进行打造,并与道家养生相结合。还开发了皖水竹筏漂流,有诗云:"随峰绕谷挽轻烟,敢立簰头越浪尖;愿洒风流临险处,一篙撑出水云天"。尤其天柱山上炼丹湖,海拔1100米,是国内第三大高山平湖。湖内波光山影,幽明幻变、气象万千。道家方士左慈是我国第一代炼丹家,曾隐居于此炼丹,故称炼丹湖,赋予了这座湖的文化内涵。在水上还开展了一些游乐项目,红男绿女荡舟湖面,疑入仙界。

 六、动物文化的开发建设

 在古代,人们把动物尊奉为神,加以崇拜。动物形象又交叉于各文化形态之间。动物的种类、生存、栖息、繁衍、习性、形态、活动等同样构成生态文化,有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365365最快线路检测中心内,哺乳类动物有40种,鸟类有87种,国家级保护动物11种。野生动物有豹、豺、狼、狐、长尾雉、画眉、黄鹂、杜鹃、喜鹊、鹭鸶及蛇、龟、大鲵等等,不仅要严加保护,还要不断改善它们的生态环境,逐步建立珍稀野生动物的繁殖、驯养基地。这不仅是发展森林旅游的需要,也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

 七、景观文化的开发建设

 所谓景观文化,是人们在与景观长期互动的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与该景观相适应的精神观念,并把这种观念具体地体现在景观建设维护和适度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中。景观是构成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发展森林旅游业的根本。天柱山将公园内102平方公里划分为八大景区,如主峰、马祖、大龙窝、牧羊河、三祖寺、茶庄、虎头崖、龙潭河等。每个景区都有不同的景观特点,不同的文化特征。根据各景区的差异化分别打造成不同的旅游产品。如主峰景区,就是让游客能够看到一柱擎天的主峰;能够感受到云雾飘渺的人间仙境;能够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能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三祖寺景区,就能使游人了解天柱山的历史;了解三祖寺一千五百多年的佛教文化;赏析历代文人墨客的诗句和书法艺术。一处景观,常常记录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象征和代表着一种意义和价值。

 八、地质文化的开发建设

 天柱山森林公园,有其独特的地质奇观。如奇峰、怪石、洞穴、瀑布、秀水等花岗岩地质地貌遗迹景观。天柱山地质背景记录了华北和杨子两大古陆板块碰撞、俯冲的演化过程,被称为"地球深部的泄密者。"这里是全球出露面积最大、剥露最深、保存最完整、超高压动物和岩石组合最丰富的立典之地。这是大自然为人类创造的精美作品,隐藏着探索不完的科学奥秘。大自然用它的巨笔在地球上描绘出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画卷。上亿年地壳运动带来沧海桑田的变迁所留下的地质地貌遗迹,构成了丰富的地质文化。因此,地质奇观也应列入生态文化系列中进行保护和开发,向游客展示。

 我认为以上八个方面,构成了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系列。在这种生态环境下所产生的历史、民俗、宗教、农耕、服饰、建筑、饮食、戏曲等等文化现象和特征,也应列入生态文化的范畴加以挖掘、整理、开发、建设。可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创办经营性企业、商业、服务业和公益性事业,形成林下经济森林旅游业的产业链。

 森林旅游是林下经济中附加值最高、经济增长最快、社会效益最大、产业链最长、前景最广阔的产业。森林是旅游业的基础,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要使森林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必须要抓好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是一个系列文化,有它丰富的内涵和一定的外延,应加以研究和挖掘。生态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着生态精神文化、生态物质文化和生态制度文化的建设。这就需要人们加强生态文化观念和意识的培养;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在政策、项目、资金上予以倾斜,逐步形成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资源产业化,体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天柱山森林公园在国家林业局、安徽省林业厅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投资了三个多亿重点用于生态文化建设。他们着力将天柱山逐步打造成世界知名、全国示范、全省龙头的森林公园。天柱山的知名度,美誉度逐年提高。2012年游客量达27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12亿元,其中公园经营收入8500多万元。吴邦国、回良玉等十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先后来公园视察。吴邦国委员长要求天柱山要走向"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可以说365365最快线路检测中心已探索出了林下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

 

    (作者简介:储向前,男,1959年7月出生,安徽潜山县人,现任365365最快线路检测中心党委委员、天柱山林场场长。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安徽省作曲家协会会员,安徽天柱山音乐家协会主席。
    80年代开始作曲,作品如《我梦见了你呀故乡》、《爱恋,九百六十万》等。
    90年代创作的《摇篮曲》获安庆市民歌会优秀奖;拍摄了《黄色的小花》MV10首歌曲,其中《水利之歌》在安徽水利系统获奖。
    2000年后创作了的《哦,天柱山》获安徽省第三届行业歌曲大赛金奖;在"感动中国"第二届新创歌曲大赛中获三等奖;在安徽广播电台播出;在安徽"跨越之歌"大型演唱会演唱;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天柱山视察汇报演出10余场次;歌唱家乔军将此歌作为代表作出版发行;当地将此歌作为手机铃声;其MV在安徽电视台文体频道播放。创作的《雄奇灵秀的山》、《故乡的天柱山》先后在安徽经济和生活广播播出。为天柱山还创作了《梦回天柱山》、《神韵天柱山》等十几首歌曲。
    为岳西创作的县歌《大别山上一面旗》,在安庆市文艺汇演和岳西宣传歌曲评比中均获一等奖;创作的厂歌、校歌、开发区歌如《天仙美酒传千年》、《无声的誓言》、《因为有爱》等十几首,部分拍成了MV;曲作品《校园风》在"全国校园歌曲创作选拔活动"中获优秀奖。  
    作品专辑《天柱山放歌》MV, 由安徽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原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臧世凯为之题写片名。《安徽日报》、《音乐周报》、人民网、新浪网等百余家新闻媒体和网站相继报道。安徽电视台在公共和经济生活频道《中国游》节目播出后,全国16个省市电视台相继交流播出。《新安晚报》、《安庆日报》整版报道,介绍出版情况和背后一些动人故事,反响很大。
    部分作品先后在《歌曲》、《音乐周报》、《安徽广播电视报》、《安庆日报》等报刊发表。)
 

 

信息来源:365365最快线路检测中心管理员 | 责任编辑:365365最快线路检测中心管理员